宁夏新闻网讯(记者 胡琴)5月16日,记者从宁夏自然资源厅获悉,为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宁夏针对南部山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实际情况,推动“人技物”群防群治、“搬防治”同频发力,全力构建南部山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坚决打好地质灾害防治“主动仗”。
为进一步摸清宁夏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宁夏自然资源厅持续开展风险隐患更新调查,以县域为单元,建立了汛前、汛中、汛后“三查”模式,每年组织专家对南部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和风险区进行多轮次地毯式更新调查。通过动态复核隐患点和新增隐患点,及时更新风险区信息,为“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将已查清的隐患点和风险区移交县(区)和相关行业监管部门,进一步压实属地防治责任和行业监管责任。
“为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我们启动实施了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工程,在全区11个县(区)布设卫星定位测量站、裂缝计等专业监测设备410处1612套,通过实时掌握重要隐患点坡体动态变化信息,实现‘人防+技防’的有效结合。”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地质勘查管理处处长李浩源介绍,自然资源厅建成了全区地质灾害风险预警一体化平台,与气象、水利、应急平台实现数据互通,构建“区预警到县、市预警到乡、县预警到村”的分级预警体系,显著提升了南部山区各县(区)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能力。近期,泾源县“7·22”山体滑坡灾害应急避险案例成功入选2024年度全国地质灾害应急避险典型案例,对加强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工作具有很好的示范和借鉴意义。
为从根本上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宁夏自然资源厅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决策部署,编制《自治区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实施方案(2024—2026年)》,在全区3个地级市11个县(区)全面启动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对全区61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上的4000余户1.7万余人实施避险搬迁,其中南部山区搬迁任务占全区90%。目前,2024年搬迁任务已全面完成,2025年搬迁工作正在稳妥有序推进。
据了解,自然资源厅每年对威胁人口较多、防治难度较小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工程治理。近6年来,全区累计工程治理隐患点212处,保障了6028人3.15亿元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工程治理,有效提升了南部山区地质灾害防治的“硬实力”。宁夏自然资源厅还建立技术队伍“分片包抓、全年驻守、机动防御”工作机制,配套9支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分队、4支技术支撑单位和5支专家指导分队,在固原等4个地级市分别设置应急装备分中心,配齐无人机、卫星电话、单兵等设备,确保紧急时刻多方联动,1小时内人员、设备到达现场开展工作。
此外,在加强群测群防联动机制方面,宁夏自然资源厅针对所有在库隐患点,逐点配齐配强4609名责任人、网格员,分级分层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及培训,落实直达基层责任人、群策群防员、险村险户的临灾“叫醒”“叫应”机制,构建起“县乡村点”四级群测群防体系,全面提升基层地灾防范意识和应急防范能力。